信息来源: 《中国教育报》2021年11月9日05版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。“三教”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虽一隅而事关全局。《意见》针对“谁来教”“教什么”“如何教”这三个根本问题,在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,在类型教育和跨界教育的大背景下,既有顶层设计又有操作逻辑,为“三教”改革提供了策略导向。笔者认为有以下路径可探索思考。
体现“三大”特征的教师改革
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,其教师除了与普通教育教师具有共同的师德标准、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外,还应具有职教“烙印”。改革就要从厘清职教师资的特征开始。
一是标准特征。科学制定“双师型”教师标准,职教师资选用标准、培养培训标准、晋升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,构建职教师资鲜明特色的标准体系。
二是能力特征。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跨界能力、实践教学能力、行业适应能力,要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中为职教师资搭建平台,通过考核激励等机制倒逼教师能力提升,最终实现从“鸭子被赶上架”到“鸭子主动上架”。
三是来源特征。职教师资应以行业企业来源为主力军,为此,要重点落实从行业企业选聘教师制度,着力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单一来源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存量问题,特别是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,更广范围、更大空间地探索流动岗与固定岗相结合、校企互聘兼职教师制度。
实现“三大”效果的教法改革
学生愿不愿学,能不能学懂,教法很关键。职业教育要围绕“立德树人、德技并修”目标,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,在学习效果上下功夫。
一是感受效果。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效,让学生从中国精神、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中汲取滋养,感受磅礴力量。用好用活信息技术,通过虚拟现实、视频辅助、实例讲解等方式,增强学生对行业岗位的直观感受,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“元神经”。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学生学习数据,动态调整教学策略,因材施教,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。
二是体验效果。用好项目教学,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,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,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,从而增强学生体验效果;用好情境体验式教学,开展各种企业工作模拟,进行现场仿真教学,增加学生沉浸式体验;用好新型模块化教学,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新方式。
三是实操效果。实操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看家本领,也是“三教”改革最终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竞争力。要加大实习实训比重,实现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,通过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、顶岗实践等多渠道,在生产生活的广阔舞台中增强学生实操能力。
坚持“三大”原则的教材改革
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,丰富、精准、灵活的教学内容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而职业教育的教材尤其具有“独特个性”,需要在改革中把握好以下原则。
一是岗位需求原则。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通教育不同,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则以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。编写高质量的专业教材,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必不可少,这也是《意见》中类型教育、跨界教育这两条明暗交织的主线所回答的问题。同时强调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内容,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标准、教学内容中,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通。
二是时效性原则。技术爆炸导致岗位的淘汰与更新几年一个周期甚至更短,以岗位导向的职教教材只有与时俱进方能阔步前行,要将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、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。
三是适用性原则。加强通用性教材的“国家事权,凡编必审、凡选必审”,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材编审选用机制。但职业教育区域属性明显、个性特征鲜明,教材要充分体现区域特色、产业特色、校本特色,并且多以活页式出现便于内容增减。比如,东中西部各地区域功能差异、产业规划不同,即使布局同质产业其发展定位有不同、分工有差异,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教材;还有一些传统技艺、区域特色专业更需要因校制宜、因需制宜开发特色教材,增强教材适用性。
“三教”改革既是末端又是开端,我们只有在“三教”改革上做足功课、用够力气,才能更好地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,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(作者:聂强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)